香港位處華南沿岸,受地理環境保護,發生破壞性海嘯的風險極低。然而,全球海嘯事件提醒我們保持防災意識的重要性。以下提供實用準備措施,適用於各類災害應對:
一、 了解風險與通報機制
風險認知
歷史上(如1960年智利大地震)曾記錄輕微海嘯波動抵港,但未造成破壞。最具潛在威脅的是南海區域極強烈地震(發生概率極低)。天文台通報途徑
當監測到水位可能異常時,香港天文台將發布「海嘯報告」,主要透過:「我的天文台」App推送(建議市民必裝並開啟通知)
天文台網站及社交媒體
電視/電台廣播
極罕見情況下啟用緊急警示系統
二、 通用防災準備(適用颱風/暴雨/海嘯等)
家庭應急計劃
✅ 約定高地集合點(近/遠各一處)
✅ 規劃通往高地路線(避開低窪區)
✅ 設定外地緊急聯絡人應急物資包清單
類別 必備物品 生存 3日飲用水(4公升/人/日)、乾糧罐頭 醫療 急救藥箱、7日份常備藥 工具 手電筒+電池、收音機、哨子、防水地圖 重要文件 證件副本+電子備份、現金 社區風險認知
🔍 標記住所/學校/工作地附近的:低窪易浸區域
最近避險高地(山丘/高層建築)
三、 接獲海嘯報告時的應對
行動要點:
絕大多數情況:報告僅供參考,無需行動(通常波幅<30釐米)
罕見需行動時(天文台明確提示風險):
⏱️ 立即向內陸/高地撤離(步行優先)
📶 持續透過「我的天文台」App追蹤更新
🚫 勿靠近岸邊觀浪或進行水上活動
四、 防災核心原則
資訊權威性
📢 只信賴天文台官方通報,拒傳未經證實消息準備通用性
🎒 應急物資包適用所有災害(颱風/暴雨更常用)行動準則
🏃♂️「向高處走、往內陸行、遠離海岸」
重要提醒:香港近60年最大海嘯波動僅0.3米(1960年),遠低於日常風暴潮。市民應以「了解風險、做好通用準備、理性應對資訊」為防災核心,無需過度憂慮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