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28.本真即佛,何待觀心
心無其心,何有於觀,釋氏曰「觀心」者,重增其障;物本一物,何待於齊,庄生曰「齊物」者,自剖其同。
【解釋】
假如心中沒有憂慮和雜念,我們或許不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內省觀察的修行。然而,佛教中提到的「反觀內省」卻似乎增添了修行的困難。這種修行方法要求我們深入思考和觀察內心的種種煩惱和妄念,以便超越這些障礙,達到心靈的解脫。
另一方面,天地間的萬物都是相互關聯且相互依存的。它們本質上是共同構成這個世界的一部分,並呈現出一種無所不在的聯繫。在這種情況下,為何要等待著人類的介入,努力劃分和平等化這些事物呢?這似乎是多餘的。
然而,莊子所提出的「消除物我界限」的理念卻在某種程度上割裂了萬物間的聯繫。這種觀點主張,我們應該超越個體與外在世界之間的界限,以達到一種超越性的境界。但這種超越性可能導致我們將事物分割開來,失去了它們本來的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。
因此,無論是佛教的「反觀內省」還是莊子的「消除物我界限」,在某種程度上都存在著潛在的問題。它們可能使我們與內在和外在世界的聯繫變得複雜,並可能犧牲了事物本質上的整體性和平等性。或許,我們應該尋求一種更加綜合和平衡的觀點,以更好地理解和體驗這個世界的真實本質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