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六五、仁厚為儒家治術之本,虛浮為今人處世之禍
治術必本儒術者,念念皆仁厚也;今人不及古人者,事事皆虛浮也。
【註釋】
治術:治理國家的方法。儒術:儒家的方法。
【譯文】
治理國家之所以必定要本於儒家的方法,主要的原因乃在於儒家的治國之道都出於仁家寬厚之心。現代人之所以不如古代人,乃在於現代人所做的事情都十分不實在,不穩定。
【評語】
一種學說要能夠真正運用於社會,其關鍵在於它是否能夠為社會帶來安康和幸福。治理國家可以說是大智慧的運用,而儒家學說之所以一直受到我國的崇奉,就在於它的思想根源於「仁」字。因為有仁慈之心,才會不忍見他人的痛苦,希望讓每一個人都能幸福美滿,老有所養,幼有所教,無論是寡婦獨寡還是孤苦無依的人,都能得到照顧。這樣的理想,正是當今最先進國家所努力追求的目標,也就是人間理想國的藍圖。而儒家的治世之道之所以一直備受重視,也正在於它以仁愛為出發點,最終達成大同天下的理想。
古人在做事時講究實事求是,有根有據,絕不會做一些空泛無物的事情。但相比之下,現代一些人就不太一樣了,很多人只顧及當下,不考慮將來,只看眼前卻忽視了長遠的發展。他們今天才剛動身,明天就想要飛翔,終日幻想著天外有財富橫財飛來,處處想要投機取巧,這就是做事不扎實,只打高空而不知從根本做起。所以現代人不如古人,在內涵上缺乏紮實的基礎,在行為上也缺乏確實的作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